理性看待“高配”消费
2013-08-25 09:30 来源:zz12355点击:次
每到开学,同学们聚在一起,都会交流彼此假期去那里旅游,如何开眼界,又有怎样的见闻,同时还会拿出自己假期收获的手机、相机、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面对假期孩子的旅游热和高端电子产品热,有些社会人士开始质疑,学生们的这种“高配”消费有没有必要?家长们也开始担忧,这样的“高配”消费会不会让孩子滋生虚荣心,形成攀比心理?
确实,近几年来,网络上、报纸上纷纷出现因“高配”消费而给孩子带来的一些负面报道,使得一些社会人士对于“高配”消费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片面认为“高配”消费就一定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郑州市12355的心理专家则表示,消费要理性,更要理性地看待消费。对于家境优厚的孩子来说,出国旅游、购买高端电子产品等都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家长在孩子身上有一定的消费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电子产品应运而生,孩子适当接触一些前沿科技产品有助于孩子更好更快地接受社会信息,提升孩子捕捉社会信息的能力,方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外出旅游一方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孩子的见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说这些“高配”消费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教育资源。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对于这种消费没有合理的认识和态度,很可能会因为这些“高配”消费,而让孩子有了炫耀的资本,有了无知的攀比,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孩子,因为没了炫耀的资本,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这就造成了教育的偏差。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而不让这些教育资源演变成教育偏差?为此,郑州市12355的心理专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郑州市12355的心理专家认为,之所以会频频出现“高配”消费的教育资源沦为教育偏差的事件,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其实,在国外,每逢假期,孩子们也会跟随父母外出旅游,只是他们的旅游费用并非完全由父母负担,其中一部分,是靠他们的自力更生。这不仅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不少国家,父母从小就会培养孩子的自立和感恩意识。即便是假期旅游,孩子们也会通过一些途径和手段,用他们力所能及的付出,来换取父母的赠予。相对于中国孩子,国外孩子更加独立。国外同学之间偶尔也会有攀比现象,但这种攀比,绝不会是拿父母或家境条件来攀比,更多的是自身能力的一种攀比。国外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自主能力及服务意识的培养,而中国的有些家长总是无偿给予,没有底线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极易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从而让“高配”消费成了孩子们之间的炫耀品。
“高配”消费造成攀比风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关键还在于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攀比行为固然不可取,但对于十几岁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正确引导比武断制止、说教更为重要。暑假外出旅游和使用高端电子产品,能让孩子增长见识,培养自身能力。但是,当孩子们把暑假的外出旅游和拥有高端电子产品作为同学间的虚荣炫耀时,家长们应该谨慎而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坚持原则,量力而行。家长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孩子的处世观的正确形成。另外,攀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心理和行为,若想杜绝似乎不大可能,但如何让孩子能正确理解攀比,并进行良性攀比,还需要父母和学校的正确引导。面对假期,旅游、逛街都是免不了的假日节目,抓住机会,与孩子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最后,家长一想要先为孩子的暑期生活做好规划,而不能一味盲目跟风。“高配”消费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孩子自身的能力,也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愉悦。但是,当孩子们把“高配”消费作为同学间炫耀攀比的资本,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及自身的这种虚荣心时,“高配”消费的教育就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所以孩子的暑期生活应根据孩子自身及家庭情况而定,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
郑州市12355的心理专家表示,随着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旅游也作为一个热门选择渗入到了校园。适当地为孩子选择一些“高配”消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在做出消费之前,自身先得清晰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还是为了满足虚荣而行?同时,也得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
其实,“高配”消费教育要量力而行,没有必要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攀比,而孩子的暑假也不是非要有高端电子产品和旅游才有意义,孩子只要用心,只要开心,暑假怎么过都一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