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网!

青春热线:0371-12355

学生专区

当前位置:主页 > 成长专区 > 学生专区 >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解决办法

2014-10-29 08:58 来源:zz12355点击:

半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由南京工业大学团委组织的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正式公布,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和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其中仅有1%的学生采取向学校或老师寻求帮助的方式解压。绝大部分学生则是通过和同学交流、自我释放、与父母沟通等途径解决。 
  据介绍,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方法对南京6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了解。调查表明,在校学生在心理面临着很大或较大压力的占50.3%,感觉压力一般的占40.0%,仅有9.7%的学生感觉压力不大或者没有压力。而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该因素占46.7%,另一方面压力主要来自学习,有23.1%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担心考试不及格,另有17.4%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家庭。

南京工业大学的钟同学说,父母离自己太远,联系起来也不方便,而且把心里面的一些不开心的事告诉父母反而让他们担心,不如不说,又觉得学校心理咨询室离自己很遥远,而且也不知道那里的老师到底能否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调查表明,有36.4%类似钟同学情况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只有15.9%的学生希望得到家人的帮助,而仅有1%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或老师的帮助。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据调查,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压力事件中,平均压力最大的十项为: 1、感到竞争激烈;2、择业困难;3、考试不过关;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5、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6、理想与现实有差距;7、精神空虚,无所事事;8、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9、面临考试;10、隐私被别人发现。
其中主要是: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外界的压力:
  (一 )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毕业后出路在何方 ,将是大学生四年中一直考虑的问题 ,他们从入校到毕业前 ,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 ,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一些技能平平、无社会背景、家境一般的学生 ,压力更大。 
  (二 )来自家庭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 ,下岗已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因为父母下岗造成家庭生活压力 ,这种大学生将面临消费带来的压力 ,有些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 ,整日忧心忡忡 ,他们的压力更多的来自成人感受 ,希望自己能早日帮助家庭 ,但又力不从心。再有 ,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希望子女早日成材 ,而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 ,于是一种学生怕自己成绩不符合家长的要求 ,会挨责备而产生压力 ;另一种学生则怕因此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这种人心理压力则更大。 
  (三 )来自学校的压力。首先 ,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大学有较大差距 ,无论学校的硬件或软件 ,现实中的这些东西和他们所想的不一样 ,产生心理落差 ,从高中到大学 ,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 ,专业性相对突出 ,专业课占居很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觉得学习负担加重 ,感到了压力很大。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 竞争、就业压力
   竞争压力 ,大学中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同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学校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学习竞争、各种社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高低的竞争、班干部竞选、学生会、团干等各种各类繁多的竞争 ,会使每位同学感到压力就在身边。 
  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毕竟是外来因素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压力 ,所受程度不同 ,这就和个体个性有关。比如同样的环境 ,有人能适应 ,有人格格不入 ,有人能合作 ,有人则孤僻独来独往。个性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好胜的强期望值过高的人或自卑感严重的人 ,所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一些。 
二、大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理论探析

1、 压力系统及其交互作用。

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由许多特定的压力造成的。这些压力多半是来自外在事件的刺激,或者来自内在生理方面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是由个体心理认知所诱发的。正如许多社会应激理论都把个体与社会整合起来,认为个体压力本身就是社会压力的一部分。当人们不能获得安全、工作、家庭、教育、技术培训时,就会产生压力。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机会和成长机遇是至关重要的。

从压力源的形成来看,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三个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是大学生生存的外在环境系统,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学校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都会产生巨大压力,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出现紧张状态,失去原有的某种稳态。生理系统,是指生物有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系统。许多有关应激的生物学理论,如汉斯·薛利的适应综合症和遗传发生论等认为,生物有机体都有一种先天的驱动力,用以毕生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病菌和过度的工作,均可能成为破坏这种稳态的应激源,而抵抗应激的能力则除了依赖于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策略,还依赖于有机体贮存的有限的适应能量,以及个体遗传有关的生理趋向因素。心理系统,这里是指个体内在的认知图式和意识系统。人们感知和评价事件,贮存有关的经验信息,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取和使用这些信息,而所有这些对于如何影响新环境,对于应激唤醒以及应对策略的采用是很重要的。此外,社会环境系统、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它们诱发的各种压力,又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形成一个特定的压力系统。如案例1,来访者A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竞争、就业压力为核心,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生理压力(睡不着、缺乏安全感)等构成的压力系统;案例2,来访者B的压力系统,是以家庭变故导致的压力为核心,同时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压力(不敢回家)和生理压力(吃饭没胃口);而案例3,来访者C的压力系统,却是以社会适应性压力为主,同时包括了自我评价压力(自卑)、人际压力和生理压力(行为不自然)等。

在压力系统中,各种不同的压力之间往往相互转化,甚至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物上,从而产生新的压力。压力和焦虑会给心理功能施加紧张,如果使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其结果就会表现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化,即把冲突性的想法转变为一种没有害处的东西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把来自冲突的能量转变成一种心理症状。这在案例1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例如来访者A把社会竞争压力和恐惧就业的压力导致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室友放收音机这一行为上,并进而产生新的人际压力。

2、 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可见,能否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环境系统、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的应激(压力),与大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霍米尔顿认为:“从这些压力源中(冲突、挫折、焦虑)获得的压力越多,那么应激源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也就越大,也就越接近应激极限。”也就是说,当压力系统的合力超出了个体生理及心理上所能够提供的应对资源(能量),或者持续作用于个体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虽然至今还没有研究能够提供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准确的生理指数,但二者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唤醒动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人们要获得最高效率,要有一些应激(压力),而且必须把应激唤醒水平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应激太多或太少其结果是一样糟糕的。同样,大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也应该把应激(压力)唤醒水平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并不是彻底消除。薛利指出:“完全脱离应激等于死亡。”我们所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应激(压力)。判断某种压力是否会引起生理和心理损害,则依赖于个人对需要和资源的评价。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而产生动力 ,使个性潜力良好发挥。但压力过大 ,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压力比其它任何影响因素更多地消耗学生的能量 ;压力能毁灭自信心 ,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能 ,压力还能引起人际关系冲突。过度的压力是一种潜在的、持续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源。 
    三、缓解压力的对策 
    (一)理论对策

一般来说,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类型。在心理咨询的临床案例中,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消极的应对策略。可见,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消极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采取逃避或退缩的策略,用以防御不需要的情感。采取逃避的人通常是以身体或心理上离开特定的环境来寻求对应激(压力)的消除。例如人们可能会逃避见医生因为害怕听到坏消息。逃避不能面对现实。当极端使用这种方法,过度的逃避对自尊和自我效能产生消极影响时,可能会干扰有效地处理应激。这时,逃避行为就增加了有机体的压力而不是取消了压力。实践证明,逃避策略与其他策略相比,只在短期内有更大作用;然而在二至六周内,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注意策略变得更优越。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①、外在行为防御——使身体离开某个具体环境,或者用安眠药、酒精和其他药物来降低唤起或减缓应激的后果。②、内在心理防御——否认和压抑。在弗洛伊德的个性理论中,否认和压抑有一个特别的名称——防御机制。否认对应激源给以忽视,压抑将某一事件推倒无意识的深层。这些防御拒绝接受客观现实。尽管否认在一些情况下是有帮助的,但它可能导致自我击败。极度的否认会阻碍健康的应对,减缓对紧急情况的适应和恢复过程。否认或压抑对现实歪曲得越多,结果越可能是消极的。

积极应对,亦称为斗争性应对,它是通过集中各种应对资源,包括对有效的应对努力进行组织和安排,然后用这些资源应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应激事件,从而减轻或打败存在的应激源。所谓应对资源,是指应对策略的基本材料,包括个体的、社会的和物质的。重要的个体资源是自尊、自信、自谦、信念、价值、控制感和自我效能。社会资源是指密切的关系和扩展网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支持,它起着一种屏障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个体受压力的消极影响;物质资源包括满意的健康、足够的体力,还包括实际的资源,如住房和金钱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①、在行为上,首先,它表现为面对客观现实,正视问题,获取足够信息,认识问题,然后寻求和选择应对问题的策略;其次,改变产生压力的行为方式和调整要求水平。需求应与一个人的资源相符,做超出个人能力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压力;例如超出个人经济能力购买商品可能会产生压力;再次,自我暴露或宣泄。自我暴露是指对外开放,能够向他人交流思想和感情;宣泄指释放或澄清情感。将压抑的情感放开,这样就可以直接面对它们;封闭的人通常比较痛苦,因为他们通过行为使自己远离社会支持,就象用大坝止住了情感的巨大洪流。当情感最终冲破大坝时就会无法控制。②、在心理上,认知重组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积极应对策略。当一个应激源无法用直接的行为消除时,认知重组就成为根本。其重要性在于能够改变个体对某个事件和情境的评价,从而消除或减少压力。就拿乐观主义来说,它是一种感知过滤镜,使许多情境都改变了原有的色彩。此外,自我效能与控制是一种与自我有关的信念,是我们对需求与应对压力的能力之间的感知。实践证明,凡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信心的人往往体验到较少的压力。③大学生要想有效地应对压力,除了扩展应对资源以外,根据一定的方式组合或组织应对资源,构建一个应对策略的系统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本文的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力源,往往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单凭任何一种应对策略,那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而必须集中多种应对资源和应对策略,才能有效地消除或者减少压力,从而实现个体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
  由上所述 ,可见大学生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存在的 ,而过度心理压力所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 ,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我们可以开展教育经验交流会 ,家校互访等形式 ,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不作过高要求 ,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 ,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2、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 ,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功能 ,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 ;开展爱心活动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缓解压力。   3、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调节自身压力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给自己定位准确 ,扬长避短。尤其在刚入学的大学生身上 ,他们在中学阶段 ,一般有心理优越感 ,而入学后仅只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对此 ,大学生们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 ,接纳自我。 
  (2)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 ,要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 ,使其回归到现实中 ,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压力。并且要常问自己“来大学干什么”“今后要成为怎样的人”等 ,有利于角色定位 ,适应新环境。 
  (3)确立大学的学习 ,奋斗目标。大学生入学后 ,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 ,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状 ,看到别人有条不紊地学习工作 ,便会产生压力。所以大学生必须给自己确立学习奋斗的目标 ,从心理等角度来讲 ,有一个明确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 ,削弱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有了明确目标 ,就有了内在驱动力 ,使人变得积极向上 ,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的最频繁时期 ,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心理压力 ,有些学生将会做出出走、自杀等消极反映。因此 ,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找出缓解方法 ,就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学生不只要有高智商、高情商,还要有高的逆商,能够积极理智地面对失败,在逆境中求进步。更不要以贫困为耻,要想着为家人、为社会而努力学习,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控制技术

肌体反应控制技术

许多情况下,面对压力,人的肌体就会产生紧张反应。为了控制这种反应,我们需要学会一些有效的、不使用药物的放松技术。
  1、体育运动 例如:游泳、打篮球、跳绳、瑜伽或其他各种体育运动,自己外出散散步效果特别好。
  2、静思 静思可以有不同形式,包括听音乐、自己演奏乐器或静心去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3、逐步放松 这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和有选择的放松技术,基本方法是让你身体某一部分(如胳膊)的肌肉先绷紧,然后再有意地使它放松。

引导想像

你可以为自己选择几个你觉得安全、宁静和惬意的场景(海滨、湖泊、树林等等),想像自己真的置身于这些环境中可以使你放松。要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首先要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一个舒服的位置上,身边没有其他人,想像得尽量真实,试着去感觉、品尝、呼吸或倾听,找到真正处于这个场景中的感觉。每天想想几次,每次大约5分钟,当这些场景对你变得熟悉和具体的时候,就可以达到帮助你减轻焦虑和使你放松的效果。
    矫正无效行为
  1、放慢节奏 你可以对自己说:“关键是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一时的进展速度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达到目标,欲速则不达。”
  2、计划 计划性是克服压力的有效武器。你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面前那些要做的事情,重新计划一下,排一个先后顺序。要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值得做的事情上,学会把那些杂七杂八的琐事撇在一边。更重要的是,每当你感到压力时,要记住三个字:简单化!
  3、维持平衡 严重的心理压力常常是由于你让其中某个因素(如工作或学习)占了过大的比重。其实,当你认为自己在“虚度光阴”时,也许正在做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在“必要的压力”和“放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寻求社会支持

当我们把压力问题说给家人和朋友听之后,他们的支持会成为一个阻挡压力事件的缓冲器。压力被表达出来,这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帮助。
  不论我们学习或使用哪一种压力控制技术,其基础理念都是相同的,即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后就会越变越大,因此,你必须控制住压力情景,阻断压力的发展。凡事在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压力自然而然就会灰溜溜地跑掉! 

五、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案例分析

1、案例1及其分析

[来访者A基本个人资料]  性别:男; 大学及院系:南昌大学***学院; 年级:99级学生; 来访时间:2002年5月20日

[主述内容] 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来访者自认为性格内向。想改变自己,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案例分析] 在该案例中,来访者虽然没有提到压力二字,但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来访者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来访者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来访者在内心深处总隐隐有着一种不安全感;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来访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来访者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第五,来访者内向的个性,直接决定其应对压力的方式及特点:内在指向性和内在性体验,敏感,脆弱和消极。

2、案例2及其分析

[来访者B基本资料]  性别:女;  大学及院系:南昌大学***学院;   年级:2000级学生;  来访时间:2002年6月10日

[主述内容] 看不进书,坐在教室里总是东想西想,精神不能集中,对自己的行为很不满意,很烦,非常担心自己就一直这样下去。近来尝试着想改变自己,但不知从何做起,效果也不好。心情越来越坏,对任何事情好象都提不起兴趣。吃饭经常没有胃口,去医院检查过,医生说没什么问题。没想过毕业后找工作的事情,还有一年的时间,有点茫然。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大学毕业后唯一的目标就是考研究生。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鄹减,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尤其是为了供给来访者昂贵的读书费用,父母亲平时总是省吃俭用,生活十分拮据。父母把未来的希望全寄托在来访者身上,对来访者期望值很高。同时父母对来访者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严厉到伤害来访者的自尊。来访者压力很大,平时不愿回家,心理总有一个疙瘩。来访者自认为性格趋于内向。

[案例分析]  来访者B的心理问题显然也是由压力造成的。首先,家庭变故是来访者的主要压力来源;根据西方有关家庭应激(压力)的理论,家庭薄弱性与事件威胁性是与家庭应激相关的两个主要因素,家庭应激增加了家庭成员的易受伤害性。家庭成员感受到的压力取决于他(她)对变化含义的个体意识,同时也将依赖于个体能够影响(帮助)改变应激源事件过程的程度或其能减少改变冲击的程度。在本案例中,来访者父母双双下岗,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骤减,而且还必须供养来访者上大学,可见家庭应激(压力)是非常大的。来访者作为一名学生,对事件的冲击无能为力,只能消极地承受威胁。其次,持续的家庭压力,直接影响了来访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来访者的某种生理机能。例如吃饭时没有胃口,很有可能是该事件使来访者联想到了父母省吃俭用的情景;父母稍微言语过重,来访者便觉得很受伤害;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想起父母和家庭状况,便心烦意乱,再也看不进书了。再次,来访者采取的方式是摇摆于积极和消极二者之间的。一方面,来访者确立了考研究生的目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将来能够提高自己应对家庭危机的能力,这是积极的应对;另一方面,来访者由于害怕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在受到父母批评后,进而不敢回家,也不想回家,以图回避来自家庭的压力,这又是消极的应对。

3、案例3及其分析

[来访者C基本资料]  性别:女;  大学及院系:南昌大学***学院:  年级:2001级学生;   来访时间:2002年9月18日

[主述内容] 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来访者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来访者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

[案例分析] 来访者C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来访者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来访者前来咨询和求助,表面看来是为了改变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局促不安、紧张和脸红等行为方式,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症结之所在。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来访者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来访者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来访者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正如来访者所述的苦恼和自卑等。第四、当来访者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以上几种方式就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策略,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换种方式去看待,就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好好生活。

收缩
  • 电话:
    0371-12355 0371-56666665 15515512355
  •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上午08:30-11:30 下午14:30-18:00 周六周日 上午08:30-11:30 下午14:30-17:30
  • 关注公众号

  •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