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网!

青春热线:0371-12355

学生专区

当前位置:主页 > 成长专区 > 学生专区 >

外国古代优良的家教习俗

2013-10-24 16:33 来源:zz12355点击:

    1.劳动是生活第一需要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生产经验的传授是儿童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每个劳动力还不能提供太多的剩余产品,因而,人人都必须从事劳动生产,才能取得整个民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生活物资。所以,每个儿童自幼就要向年长的一代,学习劳动生产。如当成年人在制造器具时,在设置陷井捕兽时,在训养动物或播种收割时,儿童即由旁观而充当助手,而且慢慢变成独立的劳动者,总之,一切操作和程序都在劳动实践中传授;儿童的学习成绩如何,也在劳动中,随时考核。
    还有的部落,当他们的孩子年龄稍长的时候,男子就教他们投抢,使用石斧,使用树皮制作的盾,棍捧,教他们攀树、掘土,学习用网。等到成人时期,他们都能由从事辅助性的劳动成为独立的劳动成员。
    总之,当时负有教育责任的部落成员,都懂得应该使儿童懂得生产,谁都不可以没有生产知识。所以,各地区的原始居民,都把劳动生产经验的传授,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2.家庭的启蒙教育

原始人在劳动和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习惯、传统,年幼一代必须学会它们,才能适应集体生活,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氏族和部落的统一性。因此,学习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了解禁忌和部落的光荣业绩与传统,就成了家庭或部落教育子女的一项内容。

    比如,位于中南太平洋的波利尼亚人中,有各种广为流传的禁忌,象禁食图腾动物。还有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如一年中的某些季节或某一昼夜中的某一时刻,禁止发出任何响声,不许大声说话、唱歌或干活。爱斯基摩人严格禁止将陆上捕猎和海上捕猎的工具和猎物放在一起,严禁同一天混吃海豹肉和鹿肉,甚至海上捕猎和陆上捕猎时所穿的衣服也严禁混淆。
    年轻一代还必须学习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澳大利亚的阿拉瓦部落规定:不得追逐妇人,不得向狗投掷梭标,恭顺长者,不得与长春争辩,不得违抗长者,不得与同部落兄弟、姊妹斗殴,回避堂姊妹,表姊妹,不得失去自制等等。
    大家庭是每个成员的保卫者,某个成员遭受到他族的侮辱欺凌,其他成员有义务为他雪耻报仇;某个成员死亡,其他成员有责任完成他的遗志。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也必须严格遵守家庭惯例,接受家庭的传统,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如,尊敬长辈、互助互援,服从禁忌,遵守礼法。
    由于集体生活是原始社会所需要的,氏族的清规戒律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因而儿童在幼年就开始学习这些,直到长大成人之前,学习始终不辍,其目的在于养成对氏族、部落和家庭的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以及忠于部落和氏族并且勇于为部落和氏族慷慨牺牲的精神。

3.公育

在没有出现学校教育以前,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附着在一般生活中进行的,如中亚一带他们一般结成许多无性别分工的集体,每个集体由几个群组成,一群是成年男女,负责捕猎大兽,另一群是老人和儿童,负责看管动物,建设隐蔽所。同时,老人还负责儿童和少年的教育工作。

    到了母系社会,两性分工进一步发展,男女儿童在8岁以前由妇女抚养,八、九岁后,开始分化,男儿童由男人指导,学习男子应该做的事,女孩儿由妇女指导,练习妇女应尽的职务。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大家庭”的结构。这是一种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由父权维系的若干代近亲构成的家庭形式。家庭人数可多达百人到数百人,“大家庭”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承担了教育青少年的职责。如印地安人的豪比族,童年时期的男孩儿、女孩儿由“大家庭”的妇女教导,分不出谁是生母或非生母。只有到了施行某些严格训练时,才由生母或其弟兄、祖父和外祖父协助。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没有生身关系的区别和近亲远亲的观念,他们觉得“大家庭”的男女成人都是可依靠的,必须服从他们的教导。它与现代家庭教育不同,颇具有儿童公育的意味。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瓦霍族,儿童不仅是“大家庭”的成员,也是部落成员,部落给他们以各种行为上的约束,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很强的。
    4 .奖励与惩罚
    奖惩,是原始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由于部落、地域之别,在使用奖惩上也不尽相同。有的部落以表扬,鼓励、放任为主;有的部落以严厉的惩罚和恐吓为主,另一些部落则侧重于劝诫、说服,以及良好行为的榜样。
    太平洋岛屿上的马奴斯族,对他们的儿童来说,生活的第一需要之一是在水中生存的能力。儿童3岁就开始学游泳,稍大些就能撑划较大的独木舟,而他的父亲只需要安稳地坐在舒适的船中央。马奴斯人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表扬和宽容。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每一点进步,都不曾被忽略,并经常由父母或长辈给予表扬。儿童的学习活动从不受限制或遭到阻拦,也从不受责骂或因不会而苦恼。如果失败,长者总是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在必要时,他们会给予儿童适当的保护,以免孩子受伤或发生危险。
    非洲查加族人的情形却不同于马奴斯人。在那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强调恐吓和惩罚。
    如果父母制止不了孩子的哭泣,他们便以鬼怪吓唬孩子,甚至让较大的孩子藏在树篱下模仿鬼怪的声音。人们还告诉儿童,如果他吃不合适的食物,他的母亲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他违反某些规定,他的母亲就会被鬼怪杀死。孩子长大时,更以严厉的惩罚取代经常的指责。不服从管教的孩子要被关在空寂的小屋里,不给他任何食物。懒惰的孩子在夜间被绑在房柱上。一天或两天不给食物是对孩子经常惩罚的手段。放牧时,玩忽职守的男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脸上被涂抹粪便,或由其父母责打15棍捧。
    威斯康星州印地安部落的梅诺未尼人,从不鞭笞他们的孩子,即使惩罚也是温和的。父母不申斥孩子,在盛怒之下,也只是将冷水泼在孩子脸上而已。梅诺未尼人相信,责骂和恐吓以至惩罚年幼的孩子,可能使他致病甚至死亡,他们常用的是讲故事和劝诫。由年长的一代同孩子讲解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5 .成年礼习俗

在亚、非、美、澳各洲原始部落中。广泛流传着一种成年礼的教育习俗。即从幼、少年集团转入青壮年集团时,必须在领受成年礼以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年长的一辈需要帮助孩子们经受成年礼的考验。

    成年礼,也叫入社式或献身礼。它的内容和形式大体有以下特征:

少年领受成年札的年龄不一致,有的部落居民从11 岁到13岁,有的部落居民从9 岁到16 岁。成年礼不是一个短暂的仪式,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部落要求领受成年礼的人需斋戒30 天,有的部落成年礼要持续数年,女孩子要更长。

    领受成年礼的人,要经受各种严酷的锻炼与考验,如在身上切痕、毁门齿、毒打、薅发、火薰、以污秽涂身,将少年放在蚁穴上,任其叮咬,能忍受这一切,便被认为是健康的人。
    许多部落还用各种方法,使领受成年礼的人死而复苏,让他们有脱胎换骨、隔世再生之感。如有的部落在少年身上钉钉子,让他们陷入神志昏迷状态,苏醒过来就等于死而复生。还有的部落用各种精灵鬼怪和恐怖手段使领受成年礼的人因恐怖而窒息,醒后,表示复生,可以转入另一社会集团。在领受成年礼期间,受礼的人还须格守斋戒和各种禁忌,接受各种行为规范和教育训练。如不得与人交谈,只能用手势示意,必须同妇女隔绝,并教以各种道德规范、部落习俗、传统、教以服从长者,服从命令。
    通观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的居民成年礼习俗,可以看出,成年礼不只是对青少年是否具备社会成员条件所进行的一种考核、鉴定,而是对未成熟的少年进行的有计划的集中、系统、严格的训练。成年礼也不只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予定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包括身体锻炼,道德规范教育,意志性格训练和传统教育,以便有计划地培养少年,使之具备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条件。

6.口耳相传

原始人对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性已有自觉的认识,他们已经懂得利用实践中学习以外的空余时间,由老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口耳相传“传授”。

    在漫长的黑夜里,极北部的红色皮肤人用口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知道本地动物的名称,了解动物的性能,学习猎取动物的方法;教他们如何设置皮毛兽的陷阱。他们告诉孩子们如何利用锹和刀,用树皮制成的独木舟,雪车,雪靴等。
    除此之外,家长还对孩子经常讲述祖辈的光荣业绩和军功,以引起儿童们的想象,指导他渴慕光荣。一有适宜的机会,总是告诉孩子们关于他们部落的仇敌,以表示复仇是神圣的义务。
    美洲的印地安人,每当天寒的季节,全家围坐在火炉旁,由长辈讲述氏族传统和历史故事,有时一个故事连续讲述数夜之久。就是在这样场所,儿童学到了有关社会和历史知识。此外,印地安人在处理本部落重大事务和与其他部落有关的事务时,每次都由部落成员以辩论的方式取得决议。这时,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由长辈领到会场,倾听辩论。这样,儿童既能获得有关部落的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判断能力的发展。类似这种利用讲述故事和旁听会议的方法,来诱导青少年成为部落的忠实成员的教育习俗,是原始氏族中普遍的现象。

7.训子目标

古埃及的文士(指能熟练掌握文字和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是政府中的大小命官。他们享有种种优待的特权,如:他们不参加体力劳动,不缴纳各种税款,免除各种差役。在当时,文士是地位崇高而职业稳定的特殊阶层。此外,文士在最初并非世袭,贫苦子弟得到学习机会而成为文士也属可能。可以推想,文士是怎样为社会人们所艳羡。

    古埃及社会尊重文人,而轻视不识字的人。“学为文士”的教诲和文章也为之推波助澜,它对青少年极有诱导力。如说,“追求学术的文人在求学过程中,就能享受无穷的读书之乐。还说,木匠用凿子操作而疲惫不堪,理发匠为填饱肚子而劳累双手,园丁终日弯腰折背去种植花木,鞋匠要和皮革纠缠,铁匠要在火炉旁滴汗和发出臭鱼般的气味;另一方面却没有贫穷的文士,文士享有宫廷的一切。”还有的专门文章如《不要做车夫》、《不要做水手》、《不要做制鞋匠》中,也说,“要专心做文士,文士将指挥全世界。”,“充当文士罢!它使你免去苦役,你可以不用锄头去犁地,也不用提着筐篮去操作。”。
    正因如此,“学力文土”吸引着埃及的广大家庭。看看家长是如何训子的:“我把你放在与贵人子弟相处的学校里,叫你去接受非常体面的文士培训,你要用手书写,用口读书,向聪明人求教。你不要懒散,不要有一天怠惰和陷入歧途。否则,我可以狠狠毒打你100 下,”不难看出,古埃及的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炽热感情。

8.职业培训的摇篮

古埃及的家庭作为教育子女的场所。尽管在学校产生以后,家庭仍然是重要的教育园地。家庭教育不仅承担普通生活知能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就连高深的专业技能也由家庭传授。就“教育”一同的埃及字源看,它意味着“使之成为”,是指父亲使孩子成为木匠,医生或军官之类。

    家教的一般方法是:儿童在14 岁以前,由母亲负责抚育,子女的玩具为游戏,并从日常活动中受教育,在欧美的博物馆中,陈列着双臂能动的木偶,二,三个木偶合作舂米的复杂玩物,说明古埃及的儿童教育水平较高。孩子再长大些,便由父亲在生产作业中,把应具备的知能传给儿子。如果要成为文士、医师、木乃伊师、建筑师等专业工作者,作父亲的还要教孩子学习书写和计算知识,至于一般家庭的子女,他们从儿童起由父亲或亲属传授适合生活需要的实际知识;谈到阅读和书写,至多只对孩子进行一些肤浅的教授,
并不是所有的埃及儿童都能学习它们。
    总之,埃及的家庭教育很有特色。它把生产、生活、职业等方面的教育融为一体,而且教育的形式又多是以父子相传。正因为如此,在不少行业中,其行业秘密由不同的家长把持。如有个建筑师之家,曾经22 代之久从事营建工程;有个高僧之家9 代世传为僧侣;有个文士之家曾7 代世传为文士。在当时,不少家庭是担负着专业教育的重要职责的。

9.习俗与家教

古代希伯来人自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农业逐渐发展,部落慢慢瓦解,向家庭生活过渡。家长和父辈享有最高的父权。家政由他们决定,子辈教育由他们负责。家庭便成为教育场所。

    希伯来人的家庭教育以陶冶宗教思想和宗教教育为第一要义。人们尊那和华为救世主,说《五经》是圣书,作父亲的都要督促子女学习。在规定的父亲3 项重任中,就有教子学习法典。除平日由父亲教导子女学习圣书、法典、敬神、祈祷外,宗教节日极为隆重,对孩子们的教育作用尤大。犹太教的3 大节日是逾越节,5 旬斋节和俗茅节。经典规定,父亲须带儿子参加各节日的仪式,须对儿子讲述节日的意义,因为3 大节日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又与农业生产有关,逾越节在4 月举行,在于纪念从埃及获得解放;5 旬斋节在6 月举行,在于纪念从埃及返回祖国途径西奈山时制定了《十诫》;结茅节在9月底举行,在于纪念从埃及归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安抵家园。逾越节恰是燕麦收割季节,5 旬斋节恰是小麦收割时期,结茅节恰是葡萄收获之期。因此,这些节日不但可以教给孩子有关民族历史的知识,而且也可以传授有关生产的知识。如到逾越节的前夕,通过祭神活动激励孩子发问,此时父亲向子辈讲解祖先在埃及的饥苦年代,返归祖国的艰难岁月,借以教导孩子感戴上帝的仁慈而信仰神灵的伟大,也可使下一代养成热爱祖国而团结奋斗的精神。
    希伯来人的3大节日及其教育意义是独特的。当时的教育与宗教紧密结合,很象以后的“教育与政治相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
    10. 良好的家教是父母的职责
    国家的兴旺是以众多的幸福家庭为根源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保证父母的幸福,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便是父母的苦恼。这是古代希伯来人对国家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格言书》说:“聪明的儿子给父亲带来愉快,愚蠢的儿子乃是父母的负担。”因此,教育子女既被视作父权。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父职。家教固然要由父亲负责,但母亲也不该推诿。经典中的教言是家教的主要内容。如《申命记》教诲父辈们说:“你们应该把这些教言勤恳地传给孩子,并和他们谈论这些教言,当你们在书房里静坐的时候,当你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当你们在床上躺卧或起床的时候。”经典还说:“当儿子向你们问到所谓上帝训诫你的圣书、法律、裁判等等,究竟何所指时,父母应该给予解释回答。父母必须擅长、乐于和随时准备向子女反复讲述上帝的伟大教言。”由此可见,当时社会是何等地强调父母的教育职责。
    希伯来的经典也论述子女应听从父母的教诲。《格言书》说:“孩子们要谛听父母的教导,不要破坏父母给你们定下的法规。”又说:“要静听父亲的教诲,并且注意理解它。”显然《格言书》的作者意识到,父母的教诲所包含的知识绝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来取得,也不象财产一样通过继承而获得,是须依靠艰苦学习而掌握的。
    为了督促子女学习,父亲是可以采取各种手段的,可以打罚惩戒,但他们更注意了解自己的子女,更注重提高子女的学习兴趣和博取子女的热爱。
    11.儿童——未来天国的公民
    尽管希伯来的家长或父辈享有极高的父权,然而在家庭中,子女的地位和待遇却不断改善。在希腊的斯巴达城邦,弃婴是普遍现象,可在希伯来却是少见的。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任何人不能受上帝的教导和作上帝的学生。记载中,也从未发现希伯来人象其他国家盛行弃婴之风,经典中,对弃婴是予以谴责的。
    希伯来人比罗马人显得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地位。罗马人改变异婴之风,就是因为受了希伯来人影响。罗马旧社会中,虽然也把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放在父亲的肩上,但罗马人是把子女当作家庭和父母的私有财产的。希伯来人与此不同,他们把儿童做为未来天国的公民看待。
    后来,《法典大全》的作者公开提出,儿童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并非家长的私有财产,要想方设法满足儿童的要求和顾及儿童的爱好,以致把儿童比做花朵。这充分地表现了希伯来的家长制含有较多的民主精神而并非专治独裁。到了公元6世纪,希伯来的学校诞生以后,一般儿童在6岁入学,父亲极为关怀子女的成长。他们亲自接送子女上学,亲自考查督导子女作业。

总之,希伯来人的家庭既能尊长爱幼,又有较多的民主精神,这在古代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12.家教与国魂
    在古代希腊世界里,斯巴达的教育与希腊其他城邦走着不同的道路。它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以尚武为国魂的和以尚武为核心的教育训练制度。这种教育训练的任务是使每个斯巴达人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因此,荣誉、勇敢、坚毅、强壮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艺,对城邦的绝对忠诚、对权威的驯服,对长者的尊敬等就成为每个公民的应具有的品德。
    斯巴达每个公民都是军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人,不能享有公民权。婴儿出生,决定是否抚养婴儿的不是父母,而是部落长老。新生婴儿出生后送给长老,经长老检验,如是病弱,残疾,则要扔到山谷中去。健康的儿童由母亲或保姆负责照顾,直到7 岁为止。斯巴达妇女多是育儿能手,她们能培养婴儿不哭不闹,不愤怒,不怕黑暗。从婴儿起就学会知足,愉快,不计较食物。
    斯巴达人的子弟在7 岁以前,是在家庭受教育的。为了发展孩子的忍耐力,长辈们迫使孩子养成忍受各种艰难。忍受饥饿,寒冷,痛苦等习惯。在冬天用裸足和穿一件薄衣服的方法来锻炼孩子的耐寒力。他们睡在亲人从河边采来的芦苇草上。菜汤是他们唯一的食物。孩子不听从还要受毒打。打疼了,哭出声来,被认为是一种耻辱。
    同时,斯巴达的家庭,从幼儿起就开始灌输忠于国家的道德教育,让孩子懂得只知道有国家,而不是有个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据古斯巴达人的传说,有一位斯巴达妇女,她的5 个儿子都在前线打仗,一个随军奴隶(战时,每个斯巴达战士都配备7 名妇隶作为侍从)回来报告她的5 个儿子都战死了。她不满意地说,贱奴,谁问这个”。奴隶改口说,我们胜利了。这位妇女便跑到神殿去感谢佛灵。这个故事说明,母亲所关心的不是她的孩子是否活着,而是孩子能否象一名英雄那样死去。
    13.教子与训女
    由于政治、军事扩张的需要,斯巴达人全属国家所有。婴儿出生后,能否养育,其决定权取决于政府长官。在雅典不然,父亲在家庭中,居绝对的统治地位。婴儿出生后,被放置在父亲脚下,父亲抱起他,即承担养育责任,假如不抱起婴儿,那就意味着将婴儿扔弃。
    婴儿初生第5 天,家庭为婴儿举行命名仪式,在场的有祖母,保姆以及家庭中其他女性成员,母亲抱着婴儿绕着点燃的祭坛转几圈,同时还举行宴会,如果是女婴就在门前挂上羊毛,如果是男婴则挂橄榄枝编织的花环。第40 天,婴儿的名字就登记在部落的名册上。
    富裕人家常为婴儿雇保姆,而且喜欢雇用斯巴达保姆,因为她们不仅有着高明的抚育婴儿的本领,而且她们身体健康,据说斯巴达的保姆的奶水可使婴儿长得健壮有力。等到婴儿长到1 岁多便由家庭教师教育,家庭教师一般由年老的女奴充任。她们照管幼儿的饮食起居,还要带领他们外出散步、游玩。
    讲故事,朗诵诗是雅典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父母常给孩子讲伊索寓言、简单的神话、古老的英雄故事。还要求孩子朗诵荷马史诗,期望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雅典的妇女地位低,女孩子不可能受到与男孩子同样的教育。她们一般只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导。如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教育,也学习一些家务,对于做衣、纺织、编织和烹调等都要有所了解。虽然家务劳动一般都是奴隶做,但作为未来的女主人,熟悉这些,有利于指挥和监督奴隶。
    14.家教的楷模
    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家庭既是经济和生产单位,也是教育单位。父亲在家庭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他对子女有处死的权利。母亲在家庭中也有一定影响,并受到家庭的尊重。特别是孩子在学前教育中母亲起着重要作用。在古罗马学前儿童的扶养与教育不象雅典那样,由奴隶出身的保姆负责,而是由母亲过问,即使名门大户,地位显赫的妇女也把亲自抚养和教育子女视为自己的职责和无尚光荣。孩子从7 岁起,由父亲负责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忠实祖国的罗马公民。父母对子女教育,一般采用观察和实践的方法。义亲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家庭及社会活动。农忙时,子女随父亲到田里耕种收割。在劳动中观察学会使用各种农具,掌握各种农业技术。男孩子还跟父亲到各种社会场合,学习将来正式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本领和礼仪习惯。有时还要和父亲到城市广场去体察有关社会及政治方面的常识,学习在公众场合中演讲的能力。
    古罗马早期的家教很重视对子女进行读、写、算之类的教育活动。但占据这个时期教育中心地位的却是道德教育。因为古罗马人有着许多的传统美德。如讲求德性,提倡孝道,热爱祖国,遵守纪律,提倡勇敢、果断、庄严、谨慎、节俭等美德。这些都成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德育方面,古罗马人很重视祖先们的英勇事迹的教育作用。因此英雄的故事和业绩成为教育孩子效忠祖国,崇尚社会美德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收缩
  • 电话:
    0371-12355 0371-56666665 15515512355
  • 微信号:
    15515512355
  • 工作时间 上午08:00-12:00 下午14:30-18:00
  • 关注公众号

  •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