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4郑州12355出席二七法院少审庭做法庭教育
2015-01-22 11:11 来源:郑州12355点击:次
2014年6月24日,郑州12355心理咨询师、二七法院人民陪审员出席少审庭参与四名未成年人抢劫一案庭审并做法庭教育。
法庭教育:
动机与结果:所谓“三思而后行”,指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事情时,必须要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然后再去做。就是说在做一件事情前,考虑自己的动机是什么,从过去学到的经验中,预测这件事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这个“利”包括物质上的利和精神上的利,是不是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自己将付出怎样的努力来完成这件事,产生的所有后果及影响(也就是责任)自己是不是能全部承担。思考这些之后,再开始做这件事。常言说“恶人有恶报”,伤害是恶,无知和愚蠢也叫恶。有些事情,动机比结果重要,比如为追求梦想而付出努力,最后失败了,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失败而责怪你;但有些事情,结果比动机重要,比如你认为帮朋友抢劫是义气,所以伤害了无辜的人,法律不会因为你讲义气而原谅你。
交往:建立在尊重、真诚、宽容、互利合作、理解、平等、信用之上的交往才是真正的交往。这样的朋友才能被称为朋友。
法庭之上,原本口口声声重义气、够朋友、彼此称兄道弟、承诺同甘共苦的四个少年,在现实的量刑、后果承担问题面前,相互推诿责任,急于撇清干系,悔恨的泪水和开始算计的眼神交错,显得那么不协调。他们过早地承担起不属于他们的思考,在社会能最大幅度原谅年轻人、给他们犯错机会的空间里,他们一时的自以为是让他们越过了法律的界限。他们对于朋友的理解、对于友谊的认知、对于义气的感悟,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些影响,在今后的交友选择中,是继续寻求保护,找一个“大哥”不受欺负,还是自我封闭、不愿意相信社会的美好?他们一旦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外界的善意,或者说,不愿相信别人,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