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网!

青春热线:0371-12355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超级女声”为何风靡 我们为哪样这样狂热?

2005-11-25 10:47 来源:点击:

有人说,如果没有“超级女声”,这个夏天的荧屏会很无聊。从海选中的大妈级人物成为人们喷饭的话柄到一位奶奶级“玉米”拉了3000千张选票的传闻不时爆出,“超级女声”不仅仅让大家听到了歌,看到了眼泪欢笑,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话题,让很多人得到娱乐,开辟了娱乐事业新时代。试问:中国的哪个节目能有这样的影响力?

狂热的歌迷守候在演播大厅门外希望一睹心中偶像的芳容

这个夏天,什么最火?请看这串数字: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收视率突破10%,稳居全国同时段所有节目第一名;报道媒体超百家,Google相关网页100多万项……答案就是“超级女声”!赛事一场比一场激烈,人们的热情也一日比一日高涨,为什么这么多人参加“超女”?这么多人观看“超女”?这么多人支持“超女”?这么多人讨论“超女”?

“超女”现象无疑可成为群体心理研究的有效社会学样本。到底是什么隐秘的指令“内控”着选手、歌迷和观众呢?

“跟风”引发“超女热”

真的有这么多人爱唱歌吗?“别人唱得那么难听、长得那么难看,都能去唱,我为什么不去呢?”一选手这样陈述参赛动机。真的又有那么多人真心喜欢看吗?“超女”总导演王平曾说,“超级女声”的观众,不只是中学生,很多中年人也抱着审丑的姿态,还有人只是为了在饭桌上也能对这个热门话题聊上几句。“这里有典型的从众心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刘铁乔教授认为,不论是选手的热情参选还是歌迷疯狂的追星都与“从众”心理分不开。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唐克西解释说,“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视‘追星’为一种时尚,认为是引领潮流的表现,不‘追星’就是‘老土’,这就是‘从众心理’。”

全新形态弥补文化空缺

“‘超女’是当下中国的一面镜子,点点滴滴都是各种社会现象的折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室主任单光鼐表示,“超女”的火爆,凸现国内娱乐节目的缺乏。“在‘超女’之前,国内娱乐节目还比较单调,虽然歌唱类比赛不少,但那些都是庙堂式的,观赏类节目。此时,‘超女’以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出现,立刻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我们长期处于单一标准的社会形态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多元化,大众文化的崛起,应该得到宽容和接受。”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时进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正面的节目。它给缺乏娱乐生活的中国观众带来了快乐,而且成功的商业策划也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共鸣唤起认同感

一位歌迷这样表达她喜欢李宇春的理由:“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曾有的疯狂和青春的激情!”“在选手身上看到了自己”,“在选手的歌声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很多歌迷狂热的理由。

“歌迷和选手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形成了情感上的认同,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同情’或‘同一’。”湖南省社会心理学秘书长杨新援老师分析道,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一旦产生,就容易把对方当成自己或者把自己当成对方,这样自然会从行为上支持对方,因为支持对方就是肯定自己。

“追星”像出青春痘

全国近15万人参加“海选”,希望成为“超女”一夜成名。狂热的“超女”歌迷们不惜金钱和时间为自己的偶像宣传拉票、鼓劲加油。对此,杨新援老师阐释说:“偶像崇拜就像发青春痘一样,对青少年来说,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他认为,青少年时期,孩子们需要一个偶像来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定向,从心理学上讲,偶像崇拜至少使青少年更容易找到自我成长的坐标及情感寄托的方式,他们可以从偶像的言行举止及其成长道路中获得生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而这种心理认同多半是自发的、由衷的、潜移默化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超级女声”契合了她们的心理。

但是在采访中,被访专家也表现出一些担忧,他们说,当今,整个社会心态趋于浮躁,商业气息浓厚,社会大量宣传“明星”,偶像崇拜变成了“明星崇拜”,很多青少年怀揣“明星梦”,希望走捷径一夜成名。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收缩
  • 电话:
    0371-12355 0371-56666665 15515512355
  • 微信号:
    15515512355
  • 工作时间 上午08:00-12:00 下午14:30-18:00
  • 关注公众号

  •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