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网!

青春热线:0371-12355

社会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社会热点 >

30年大学新生业余生活变化:从写诗歌到找兼职

2013-08-31 09:53 来源:zz12355点击:

30年大学新生业余生活变化:从写诗歌到找兼职

 

  前日,河南商报题为《两毛钱的雪花膏,曾经是高档货》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带着安全套入学”的事更是引发争议。

高考恢复以来,从诗人情结到追求个人价值,再到入校带本“实用”的社交礼仪书,大学新生也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80年代

关键词:诗歌

10个大学生中 就有1个想当诗人

提及刚入大学那会儿,1982级的皇甫先生说,那时,外文翻译过来的书籍开始进入中国,军人被广泛崇拜。“我入学时,就带着几本世界名著和一两身军绿色的衣服。”

他说,那个年代,每个人的想法都很相似,张扬个性是不允许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也是可耻的。复旦大学1979级的霍彦立说,那时的目标,就是“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

在社会观察者看来,上世纪80年代,“知识精英”成为青年的梦想,青年的基本倾向是朝气蓬勃的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皇甫先生说,如果用一种乐器来形容那个时代,那就是手风琴,声音轻轻的,不敢张扬。

诗歌,似乎成了那个年代独特的精神寄托。多名上世纪80年代进入大学的人士称,那些年,北岛、顾城等诗人,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那时,全中国10个大学生中就有1个想当诗人。

上世纪90年代

关键词:潇洒

有的学生做生意 有的学生玩“个性”

中南大学1990级的工科生陆先生称,他入学时,就有学生开始卖鞋、衣服等物品。

有社会观察者分析,上世纪90年代青年的个人理想,大致分为“红(入党、升官)、黄(黄金、发财)、黑(博士帽、做学问)、蓝(海洋、出国)”。

对于河南大学1997级的董庸昌说,进入大学后,尽管没有老师通知入党,但他仍主动写了入党申请书,读书、看报、写思想汇报,“当时真没有啥别的想法,很纯粹”。

但4年之后,当他留校做辅导员时,2001级学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入党的积极性降低,并开始夹杂一些动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个人的“潇洒”成了一个褒义词,整个社会也越来越注重个体的感受。香港歌手叶倩文的《何不潇洒走一回》,更是红遍大江南北。

董庸昌说,他的室友海同学,进入大学不久,便从开封出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直达云南西双版纳。而另一位同学,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拿到奖学金就去买吉他、音响等,毕业晚会上一曲粤语的《晚秋》令众人折服——他们都个性十足。

2000年以后

关键词:现实

注重实用性 一入校就开始找兼职

200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大众媒体的发展,新入学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流行文化的影响。河南商报记者走访2001级、2004级、2007级、2012级多名人士,在他们入校时,分别提到了《大话西游》的“无厘头”和“韩流”、“木子美”、“嘻哈”等。

有社会观察者认为,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媒体的影响,使得这些青年除了某种价值诉求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娱乐心态。

河南某大学2006级的李先生称,他入校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迷茫,没有啥理想。“记得进入大学我就开始玩儿贴吧、玩儿网游。”

而除了娱乐心态之外,这一时代的学生从入学开始,也越来越注重实用性。

根据媒体报道,中原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5级的何永亮,在校期间就成立了互联网公司,大三上学期开始做实体,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公司年营业额达数百万元。

而河南工业大学2012级的小丽,入学时就带了一本社交礼仪书,入学后就通过网络寻找兼职。在她看来,进入大学,就要为就业做准备了。“没办法,就业压力大、未来生活压力大,我们只能越来越现实。”
郑州心理咨询


收缩
  • 电话:
    0371-12355 0371-56666665 15515512355
  • 微信号:
    15515512355
  • 工作时间 上午08:00-12:00 下午14:30-18:00
  • 关注公众号

  •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