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2 09:39 来源:zz12355点击:次
刘昌伟,25岁
选取理由:
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传说中的“宅男宅女”很类似。越长大,越不喜欢热闹,越不喜欢和陌生人来往,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也许本来就有自己性格的原因,也许是网络促成了这种封闭。他们并不是“病态”的“宅”,这是80后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只看他们,也许就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们都知道要走出去,只是不知那一步该如何迈。
王晓发现,自己竟然越来越“宅”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不自觉地推掉一些邀请,和陌生人打交道,总是想着能免则免,若不是工作关系,她甚至连个电话都不想打,朋友圈还是缩在那几个闺蜜中。王晓本不是个内向的人,她有点担心,难道这就是变老的标志?
宁可宅着,也不愿参加聚会
王晓终于下了决心,这个周末就去学习弹吉他。弹吉他曾经是她的梦想,工作之余,大把的时间在那儿放着,除了睡觉就是上网,某一天听到一首熟悉的曲子,勾起了她的学习欲,她又一次下了决心。
7月7日上午10点多,从周末的懒觉中醒来,她上网搜了个学吉他的地方,拉开窗帘,却发现外面的太阳好毒。
天太热,路上挤公交受罪,这么一想,王晓又坐在电脑屏幕前,打开了一部电视剧,这成了她消磨时光的最佳选择。
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忍不住肚子饿,下楼吃饭,转了一圈不知道吃什么,最后进了常去的那家米皮店。家里厨房有一套灶具,她很少开火。26岁的王晓,尚在单身,开始渐渐害怕过周末。看部电视剧、用QQ聊聊天、买东西、刷微博,看似休闲,她却觉得这些远不如工作的时候有意思。天热,只是一个借口。但往往有许多借口,将她一直绑在家里。反正就是不愿意出门,平时有朋友打电话说到哪儿去玩,只要不是特别熟的,她很本能地就找借口拒绝了。吉他买了一个多月,到现在还没碰过。
离不开的网络
和王晓差不多的,还有刘昌伟。
这间位于航海路上的出租屋里,墙角处摆满了空瓶子,可乐瓶、矿泉水瓶、啤酒瓶,还有许多烟头。一张单人床,凌乱地窝着被子和书,沙发上则杂乱无章地堆着衣服,大棉袄和T恤夹杂在一起。
在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刘昌伟并不在这里,“就是去网吧,一般新游戏出来了,我都会去玩玩。”
刘昌伟绝不认为自己有网瘾。“我从不会因为上网耽误工作。”25岁的他今年刚从武汉来到郑州,女朋友在外地,他在这里人生地不熟,除了上网实在没事干,要不,就是一整天不出门,洗洗快要发霉的脏衣服,吃饭就下馆子或者吃泡面。
躲在自己“壳”里的刘昌伟,倒也自得其乐。他还认为,自己这样做“安全无公害还省钱”,没什么不妥。有几件衣服,在衣架上挂着,这是他上班的时候要穿的。一出门,刘昌伟浑身就活泛,立马像是换了个人。
“宅下去”还是“走出去”?
事实上,王晓并不喜欢这种“宅”的生活。
在她的意识当中,开始“宅”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事。仿佛一下子就孤单起来,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周围同龄人很多,朋友也多,玩的地方也多,毕业后参加工作,周围的环境突然就变了,没有朋友,同事间似乎很难有校园里那种纯真的友谊,于是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多。
一开始,她还像以前那样,和大学同学一起吃饭、唱歌、逛街,后来经常熬夜加班,作息时间不稳定,慢慢地就懒得去运动了。而且自己的社交圈子也很窄,下了班回到出租屋里只能面对自己。
到后来,连买衣服都恋上了网购,出门更是成了奢侈。“如果我不上班,是不是会成为‘骨灰宅’?”王晓渐渐有些担心,年纪轻轻,她不忍心这样消耗自己,她觉得生活中必须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让自己“动起来”。
点评
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说,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力太大了,目前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可以进行的阅读沟通、棋牌游戏、相亲会面,甚至包括购物在网上早已轻松实现,网络已经席卷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行”遍天下,由此出现了宅男、宅女。
纪德尚说,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相距甚远,走入社会,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从自己周围小环境入手,多与亲朋、同事进行交流,改变消极的应对心态。
郑州青少年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