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经我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有很多,在所有案件中,有一类是让我非常惋惜和痛心的,那就是朋友之间为了给别人撑腰出去打架而引发的犯罪案件。一些未成年人不能恰当处理矛盾,动辄暴力、冲动,拳脚相向,而他们身边的好“哥们”,因为所谓的“义气”,丝毫不考虑后果的要上前帮着“出头”、“教训”,最终导致互相伤害,触犯刑法。他们当中,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去打架,不知道对方是谁,就因此断送了学业,甚至失去了自由。
17岁的小宇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平时挺讲义气,喜欢帮助同学,在学校里也交了不少朋友。2011年2月的一天上午,小宇正在家休息,同校的朋友小浩给他打来电话说:“你过来一趟,帮个忙。带上家伙。”小宇问是不是去打架,到底怎么了,小浩回答:“不是,就是去吓唬一下。你再顺便叫几个人。小岳也去,你和他一起。”至于到底是什么事,小浩也没回答。小宇答应了,然后去一条隐蔽的小街上买了把刀,叫上了朋友小伟。随后,几个人碰面打车去了另外一个学校。小宇把其中的一把长刀放在自己衣服里,短刀交给了小浩。在车上,小浩告诉他们是因为一个叫小鑫的女孩,跟小岳有关,具体是怎么回事小宇也没细问。到了以后小宇才发现自己一方还来了几个人,十几人一起浩浩荡荡就去了学校门口。在学校附近他们看到在对面站了几个人,其中两人手里还拿着棍棒。两拨人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小浩小宇马上上前,拿刀逼问对方是否是来打架的。没说两句话,双方就打了起来,小宇用刀砍了对方其中一人两三刀,对方男子受伤流血,双方就都停了手。随后,小宇一方离开此地,坐车去了不远处的一个小区,后来那名叫做小鑫的女孩也来了,给了小宇一百块钱让他们打车回家。小宇把刀随手扔在了路边就回家了。关于为什么打架,小宇自己也稀里糊涂,没再多问。
过了没几天,警察就来到学校找到了小宇。小宇这才知道自己这边已经将对方达成了轻伤,触犯了刑法,小浩等人已经被抓。小宇后悔莫及,向警方供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当天一起去的小曾给他打电话,小宇劝他说:“你别跑了,跑也没用了,你直接来吧,来刑警队。”
原来,小鑫和对方被打伤的男同学王某之前是男女朋友关系,后来两人因性格不合分手,小鑫有了现在的男朋友小岳。双方之间因为琐事出现矛盾在网上对骂起来,相约出来打一架,于是就发生了前面讲述的案件。而这些情况,一直到我们见到小宇,他都不太清楚。
我们接到法律援助中心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指派,去检察院查阅了卷宗。看到小宇如此轻率的做出买刀、打架等行为,不知道为什么要打架,甚至连对方到底是谁都不清楚,我深深的为他和他的家庭惋惜。小宇的情况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里可以说非常典型。青春期的男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遇到矛盾不知道如何处理,有些就采取了偏激的做法来解决问题,结果都非常让人痛心。
小宇被取保候审,我在中心会见了小宇和他母亲。小宇告诉了我相关的案情。当我们问他为什么去打架的时候,小宇低头说:“小浩就告诉我去帮忙吓唬人,我就去了。我带刀就是为了吓唬他们,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当我问道“那你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吗”,小宇带着一脸疑惑和茫然说道:“当时不知道,现在也不太清楚,就知道是为了小鑫的事。”
看到小宇追悔莫及的样子,我知道这件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我向他解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阐述了他的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小宇说他现在很后悔,以前的学校把他劝退了,他现在到了另外一所学校上学。虽然现在的学校风气也不好,但是自己以后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他今天来中心是请假过来的,跟老师也如实说了这件事,现在很怕老师跟学校讲了,又不让他上学了。我安慰他一定尽力在法律上为他提供援助,如果学校那边有困难,我们也可以帮忙沟通。小宇母子俩非常感动,小宇表示以后一定遵守法律,好好读书、工作,不再让家人操心。
不久,小宇等人被以聚众斗殴罪起诉到法院,综合本案的各种因素后,法院最终对小宇判处了缓刑,小宇服从了判决。与小宇一起的几个同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写给孩子们的心里话
像小宇这样的案件有很多,同学们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案子,甚至有的同学可能为了一句骂人的话或一点小冲突就把对方打伤、杀死,以至于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这些案件,结果都非常相似,不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自己还可能被伤害或涉及犯罪,同时给家庭造成危害、给父母造成永远的痛。现在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毁了,同时家庭也毁了,还可能会牵连很多人和很多的家庭,对自身及家庭的伤害和给别人的伤害是很长时间甚至永远都不能弥补的。还有的学生犯罪后,即使免于处罚或刑满释放,学校也不愿接收,这已经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律师,我在这里郑重的向大家提出几个要求,或者说是忠告。这些也是我到许多学校做讲座都会提到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提示或指引。
第一,遇事冷静、避免暴力解决问题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据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调查,有存在不良行为、交友不慎、受到暴力或不良文化信息影响、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特殊心理因素和解决处理事务能力差。解决处理矛盾的能力差并不当然导致犯罪,但处理方式方法不当,引起严重后果比如将人打伤达到法定程度,则会构成犯罪,轻伤就已达到故意伤害罪的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很多案件,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能就不会导致伤害和犯罪。
同时,有些媒体向大家宣传了一些错误的信息,例如暴力游戏、暴力影视剧的不良影响等。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影视剧宣传的暴力文化,一些人通过暴力取得地位,受到别人的崇拜和臣服,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让同学们看了后非常羡慕、崇拜,甚至争相模仿,暴力的意识和种子不自觉的带进了生活 。
许多真实案件都告诉我们,在处理同学之间矛盾的时候,冲动会使人丧失理智,为了保护自己不做后悔的错事,就要冷静,避免冲动、避免引起暴力犯罪,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
第二,学会调整心态、偏激行为会引发严重后果。
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孩子因为家庭、上学、受欺负等原因受到打击,出现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有自杀的、有报复别人和社会去犯罪的,这都与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调整心态有关系。
可以说,报复或伤害别人都过于偏激,同学们千万不能模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社会的问题,树立坚强理念,不要被眼前的处境迷惑。可能有些同学的家庭比较特殊,觉得没人关心自己,或经常挨欺负,同学们也不要总以为自己不幸,其实社会上还有很多孩子更加不幸,可能你们看不到这些,但是我每天的工作都是在接触这些孩子,想想那些残疾儿童没有你们健康,想想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不得不辍学年纪小小就离家打工,想想那些留守儿童,几年可能都见不上父母一面,再想想那些被拐卖的孩子或被打成残疾被迫沿街乞讨的孩子,再想想自己,至少还有家、还有上学的机会、还有自由、健康,因此大家还是幸运的,请大家珍惜现在拥有的,即使碰到一些困难,心态也要平和,尝试着逐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论因为家庭、老师、同学或其他原因,性格都要坚强起来,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大家的生命还没有完全展开,还没有享受到生命的美好,一时的糊涂,可能就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现在大家还小,有些事情出格,别人因为你年龄小可以原谅你,但是你总有长大的一天,将来步入社会,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会更复杂,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态,最后只能被社会淘汰。有两句名人名言说的好:“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这并不是让同学们放弃自己的权利,而是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希望同学们从中得到些启示。
第三,正确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学会尊重、沟通。
每个人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关系,同学们也不例外,要处理和家长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尊重是最基本的,其次是沟通。沟通比暴力更容易解决问题,但是有些孩子并不知道这一点,知道时却为时已晚。
沟通非常重要,这是一种能力,打架并不是本事,沟通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本事,是真正值得人佩服的。有这样一个寓言,它进一步告诉我们在解决冲突方面沟通相对暴力更能解决问题。有一天,风和太阳比谁利害。风说:“我们就看谁让下面那个人先脱掉外套吧,”太阳赞同,并让风先来。风猛烈的刮了起来,而那个人却把衣服紧紧的裹在身上,风刮的越猛,他裹得越利害。风实在没有办法了,便让太阳来试试看。太阳出来后,不断给这个人增加温暖,不一会儿这个人就把衣服脱了。可见暴力就向寓言中的风的方式,并不能实际的解决问题,只能造成“恶性循环”的悲剧,而尊重和沟通却像太阳的温暖能真正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这也告诉我们,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尊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要多谅解、接纳别人,有句话说的好“恨不止恨,爱能止恨。”爱的力量是无限的。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别人不尊重我,我为什么去尊重他?其实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尊重,而我们是否尊重了他们?这是相对应的,大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对照自己的需要多去想想别人的需要。同时如果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去实践这句话。
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发生矛盾时,很多大人也处理不好,正是因为小时侯没有培养起这样的习惯,但同学们还小,现在开始养成尊重、沟通的习惯还来得及,可以减少以后犯错误的机会。
第四、正确看待哥们意气,避免稀里糊涂犯罪
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同学、朋友,我鼓励大家多交朋友,但是交友要慎重,尤其所谓的哥们义气,要正确看待,理智对待。有些同学出于哥们义气帮助别人打架、出气,这是不可取的。比如上述案例中,小浩、小宇等人本来是帮助解决矛盾的,看起来挺仗义的,实际上呢,不但没帮人解决问题,自己也牵连进去了。所以同学们要记住,帮助别人化解矛盾,要有分寸、讲方法,不能帮助哥们耍横,这样只能激化矛盾,牵连朋友和自己。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如果一步走错可能就造成一生悔恨,在成长道路上,遵守法律不去触犯法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同时,家长、老师平时也要以身作则,培养、锻炼孩子们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对品行有缺点的学心耐心帮助不得歧视。”预防犯罪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家庭、学校、社会也要承担起责任。
注:本文出自《实践中的儿童权利——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42个典型实例》,作者: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雪梅。(本文转载自青少年维权网,如涉及侵权,请事先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