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期与家长冷战怎么办》公益讲座

2009-03-29 20:20 来源: 点击:

     3月28日下午3点,郑州市青少年宫一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数百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家长专心聆听了由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举办、以关注与家长有隔膜的孩子为主题的公益讲座。
  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郑州12355热线接受的数万件咨询中,属于青少年与父母有隔膜问题的,占80%以上。因此,本期讲座是系列讲座中的重中之重。讲座现场能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又临时搬来几十只凳子,仍然不够使用,不少家长站在过道里听完了两个小时的讲座。
  本期主讲嘉宾是来自河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刘金平老师。刘老师将抽象的教育与心理学理论,以形象、明朗、通俗的方式系统地传递给家长,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引起家长强烈的共鸣,现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记者看到,前来听课的家长几乎人手一个笔记本,听讲的过程中一直在认真记录,工作人员笑说,“今天来的家长都很爱学习”。

河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刘金平做生动活泼演讲


  尊重、理解是沟通前提
  “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他根本不理你”……无法走进孩子内心是让很多家长头痛无比的问题。为什么孩子那么难以接近?是孩子还是家长出了问题?
  对此,刘老师从家长身上开始剖析。他认为,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爱也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爱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心愿”。目前的中国家庭中,以家长自居、高高在上的父母不在少数,缺乏与孩子的平等观念,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缺乏跟孩子沟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错误观念:
  一、孩子还小,没有生活阅历,凡事不能自己做主,一切都要大人替他做决定。
  二、孩子是我的私有财产,我供他吃穿,他就必须听我的。三、孩子不懂事,不必听他的辩解和意见。
  四、孩子必须打骂,不打不成才。
  这几种错误观念在中国的父母中间非常普遍,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各种小事的处理细节中,处处可见这些观念的表现。孩子得不到平等对待,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就很容易对父母关闭心扉,不愿与父母交流。
  刘老师说,心理学上有个“登门槛效应”,推销员上门推销商品,先要让客户接受他,让他进门,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推销。父母也要先让孩子接受,才能展开有效的沟通,如果方式简单粗暴,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谈何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要自我
  据刘老师讲,孩子与父母的隔膜、对立在行为表现上多分三种:一是不接受,父母说什么都左耳进右耳出,与父母敌对;二是态度抵触,父母说什么都反驳;三是情感冷漠,与父母没话说,回家自己屋门一关,自成一统。

家长认真记录


  刘老师说,出现与父母沟通问题的孩子多是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随着身体、生理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也出现极大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开始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他们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还是个孩子,这种反差,很容易造成青春期逆反。这是造成孩子与父母难以沟通的内在心理基因。
  鞭辟入里地剖析过问题的成因与表现之后,刘老师又讲了许多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令在座的家长大受启发。比如向美国的父母学习,每天给孩子一段“goodtime”,哪怕只有10分钟,和他们交流,一起聊天、玩耍,一起看电视、做游戏,在简单日常的生活中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尽量不要对孩子说否定的话,要多赞扬,对孩子的朋友要礼貌相待,不要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适当向孩子诉说自己工作、生活上的烦恼,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等。
  家长的行为要纠正
  讲座结束的时候,郑州12355心理咨询师向听众们提出了问题:“当我们觉得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呢?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的我们,有没有把自己和那些教育成功的父母们作一个横向比较呢?”郑州12355曾在全市作过一个家庭教育方式测评的调查,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达到60分合格线的仅占35%,而以一二十分的居多,甚至出现零分、负分。
  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过高的期望,对孩子过于严厉、不讲方式,反复唠叨、喋喋不休等也很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刘老师认为,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才、光耀门楣,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自私的想法,没有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及意愿。很多家长以自己的价值判断管制孩子,禁止或压抑其兴趣爱好,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反抗。家长的这些行为方式,其内在根源,还是对孩子缺乏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存在不自知的问题,想要改变孩子,家长要先改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