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教育反思

2013-09-18 15:31 来源:zz12355 点击:
    “乖”与“不乖”是我国特有的对儿童表现的评价,有时甚至于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儿童的一切行为表现都可以用“乖”与“不乖”来评价。中国教师和家长也特别地偏爱“乖孩子”,认为“乖孩子”就是“好孩子”,所以很多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被夸做是“乖孩子”。
    在我国“乖孩子”多指小孩子表现好,顺从,听话。但是,“乖孩子”又不能等同于顺从的孩子,在中国单单只是顺从的孩子也不会被评价为“乖孩子”,因为中国教育侧重人际关系,所以中国家长教育出来的乖,主要侧重于人际关系,尤其是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
    “乖孩子”常见的特点是能够满足家长或老师的需求,事事顺应大人的安排,让大家觉得自己很懂事体贴。而且就算是大人安排的事情有问题也不会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与之辩论。这样的“乖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希望得到夸奖,有的是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乖孩子”都有效地避免了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因此“乖孩子”的定义应该是:表现好、顺从、听话,且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的孩子。因为“乖孩子”不喜欢与人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在同伴交往中,经常会是被欺负的对象,而且“乖孩子”习惯了听话,习惯了被安排,所以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相对会差,也就会出现“乖孩子”长大后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优秀。
    那“乖孩子”是怎么养成呢?郑州市12355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1.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一”与“和”,强调个体与社会、国家的同构性。在道德层面,要求个体遵照各种伦理规范。至今孩子们背诵的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弟子规》也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常常听到有人这样夸自己的孩子,“我们家的宝宝真听话,真乖”这些不经意的的话语中折射出几千年口承文化,也就是说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应以顺为先。所以在整个社会层面,学会顺应的孩子就是“乖孩子”,会得到更多人的夸赞和表扬,孩子也会自觉按照这个社会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2.家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孩子之所以成长为“乖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教育行为的结果。有些家长十分强调孩子要听话,要顺从,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耳提面命,要求孩子做事一定要“乖”。还有一些家长嘴上说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做法,但是当孩子出现一些违背家长意愿的行为,家长虽不强制,但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会坦言说孩子这样做伤害了父母。所以孩子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就会自动改变想法和行为,以博取父母的欢心。这两种教育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质都是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思,按自己的思维行事,想要把孩子打造成“乖孩子”。
    3.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内向的孩子一般习惯于听家长的话,习惯于服从,而家长会觉得孩子很“乖”,当孩子被夸做“乖”的次数多了,就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个概念:“自己是个乖孩子”,所以在做事情时也会按照“乖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乖孩子”经常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围着别人的感受转,有时候还会牺牲自己来迎合别人。“乖孩子”从来没有学习过在自己的立场上、在自己的感觉上和别人交往,他们的自我是建立在别人认可我的基础上。但是,孩子这种的性格并不完全是先天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有“乖孩子”的家长一方面自豪孩子“很乖”,另一方面又发愁孩子“太乖”。尤其是近些年来频频出现的“乖孩子”行为偏激、心理偏执等事件,让家长们开始反思“乖孩子”真的是教育的成功吗?对于“乖孩子”是不是也要注意一下教育方式?郑州市12355的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来培育“乖孩子”:
    1.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情感连接。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中发现,很多听话的孩子,在孩童时期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琢磨父母的意思,当自我的行为满足了父母的需求,父母就会抱抱自己,亲亲自己,而一旦自己的行为满足不了父母的需求,自己就会受冷落。为了不使自己受冷落,孩子就会主动去迎合父母的需求,而让自己成为一个“乖孩子”。这样的情感连接让孩子感觉到只有自己做得好了自己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自己才存在;如果自己没做好,就得不到父母的爱了。其实这种情感连接阻碍了孩子自我的形成,容易让孩子失去存在感。但是良性的情感连接让孩子感受的是无论自己怎样,父母都会爱自己,不会因为自己做出的行为而改变。而且不管有没有人关注自己,自己都清楚自己是存在的。所以,家长要先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情感连接,在孩子的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先让孩子感觉到爱,在爱的基础上再去要求孩子。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乖孩子”容易顺从别人,容易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从而牺牲自己的感受。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固然重要,但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样重要,要学会站在自我的立场和感受上来与人交往,同时学会取舍和平衡。
    3.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允许孩子出现错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不允许孩子出错,致使孩子的神经经常绷得很紧,唯恐自己出现纰漏,所以对家长也就唯命是从。要想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就要适合地允许孩子犯错,并为孩子的错误指明正确的方向。
    4.培养孩子的承担能力。很多孩子选择听话,是内在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承担自我决定的后果。所以家长可以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承担意识,当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来承担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不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了,也不会不敢“自作主张”做一些事情了。